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3月2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由于国际国内疫情还不稳定,加之一些其他方面环境的变化,经济需求表现出不是太强,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增长都比较缓慢。所以,需要采取一些有力措施,扩大货币政策的宽松度,财政也会发挥作用,增加结构性调整的具体措施。从银行业和保险业的角度来说,希望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支持扩大消费,扩大投资。
对于引导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稳增长,郭树清表示,首先要支持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特别是当前处于困难状态的中小微企业。二是支持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涉及领域很多,从交通道路、能源、供水供电,一直到学校医院方方面面,农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都需要进一步发展、提高水平,农民的住房环境也还有改善的余地。三是做好对“新市民”的服务工作。
郭树清解释,所谓“新市民”,就是在城镇已经居住,但是还没有户口的;或者是刚刚拿到户口不足两年、三年的。这个人口数量大概有3亿多,他们都面临着安居乐业、就业创业、租房买房、孩子上学、老人养老这些需求,都是非常实实在在的。由于这些人离开农村,没有确定的工作岗位,有的是个体工商户,有的是农民工。市场机构有统计,农民工平均在一个单位或一个岗位上工作大概也就半年时间,他们到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会要求出示单位的收入证明,对他们而言比较困难。此外还有孩子就学的问题。所以银保监会计划专门出台一个文件,向银行保险机构提出建议,对这些“新市民”给予服务,这也是广义“三农”服务的一部分。同时,对于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薄弱环节,都是需要金融继续给予大力支持。
会上,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陈四清介绍,2021年,工商银行各项贷款增量创下新高,并且重点投向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新发放制造业贷款、普惠贷款的平均利率在2020年的基础上又有下降。近三年,工商银行新增制造业贷款分别超过1000亿元、2000亿元和3000亿元,累计增幅超过40%,贷款余额率先突破2万亿元。“十四五”期间,工商银行力争制造业贷款余额率先突破3万亿元。2021年末,工商银行对制造业中的产业链核心企业的融资余额超过7500亿元,为产业链上下游制造业企业融资超过3000亿元。对于重点领域,2021年末,工商银行的战略新兴产业融资余额突破1万亿元,支持了国产大飞机、“复兴号”高铁等“大国重器”的制造。
对于“专精特新”方面,陈四清提到,工商银行设立了专门的机制,出台了“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专门规划,开展了“专精特新·春风行动”,全行组建了11家总行级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中心、100家特色支行。2021年末,“专精特新”企业授信客户超过1.5万户,融资余额超过1000亿元,增速超过18%。并为60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主动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