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河南省房地产业商会! [会员登陆] [在线注册]
新版网站 旧版网站
话语权之争:何为“万科的意志”
来源:网易财经《亦观察》 发布日期:2016/6/27 发布时间:1:53:45 浏览次数:822次

[此前华润作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对万科自身的经营并无太多干涉。其一直扮演着温和、慈善、盟友的角色。即便是此前宝能的入股,华润也一直很安静。但此次万科提出要引入深圳地铁,华润开始变得躁动。当然,仔细分析,其投反对票的理由是充分的。]

近期万科和华润的股权之争颇有意思。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式中,大股东地位远远要高于管理层,在这一点上大家几乎深信不疑。但如今万科管理层和华润在公司重组上矛盾重重,已经引起了公众的思考和猜忌:谁能驯服谁。或者露骨点地说,究竟谁在公司中的权利最大。

此前华润作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对万科自身的经营并无太多干涉。其一直扮演着温和、慈善、盟友的角色。即便是此前宝能的入股,华润也一直很安静。但此次万科提出要引入深圳地铁,华润开始变得躁动。当然,仔细分析,其投反对票的理由是充分的。

第一、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在此次资产重组的投票过程中,华润认为若引入深圳地铁并因此而加快重组进程,那么“所有股东的权益将会被过度摊薄,同时也会导致每股盈利下降较大”。站在中小股东的角度看,应该会持赞同意见。

第二、深铁项目估值存疑。这或是华润投反对票的最直接理由。华润认为,在深圳地铁具体地块的资产预估值及定价原则等方面,存在较大质疑或争议。换而言之,万科认为其并购了部分低估值、高成长的地块,但对于华润而言却是不敢苟同的。

第三、大股东地位岂能拱手相让。华润一直以来扮演着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在万科目前转型积极有效的大背景下,岂能随便将此类第一大股东的位置让给其他企业。更何况,从目前央企的地产业务转型角度看,华润更有动机去增持股份,而非让股份稀释。

因此,华润此次投反对票,基于维护公司利益的立场而进行,有其合理性。如果继续挖掘背后的本质,其实这体现了“资本的意志”。对于华润而言,投反对票的做法,合情、合理、合法。从公司法的角度看,股东推选管理层、大股东享有绝对的投票权,天经地义。华润此类反对意见也能够得到公众的理解。但万科似乎也开始趋于强硬。形象地说,此次股权之争的画风开始变了。

万科管理层正有力挑战此类大股东的决策意见。很显然,万科并非在做野蛮的对抗,其积极引入深圳地铁,也是从维护公司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的。

第一、重组利好万科长远发展。万科加快资产重组,短期内复牌或引起股价下跌,即补跌效应的出现。但对于万科来说,此类股价波动和重组本身无关,更大程度上是由于资本市场依然疲软的原因。换而言之,从中长期看,重组反而利好万科的价值发现和估值修复。

第二、万科无意变更大股东名单。对于万科而言,此前几次表态都表明,其对于一切有利于股权多元化的各类资本进入,都持欢迎态度。深圳地铁拥有较好的土地资源和城市运营经验,引入此类企业进入,利好“轨道+物业”战略模式的落地,并能够促进万科加快转型。

第三、创造万科价值的恰是管理层,而非大股东。很显然,万科持续扩张城市版图、高成长销售业绩的创造、卓越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建立,都源于万科管理层管理价值的效应释放。更为重要的是,万科管理层在积极有效的战略调整过程中,也创造了万科真正的品牌价值。

万科此类观点和立场,很显然也能够让投资者和社会公众信服。总结起来,万科此类抗争,更多的体现了“管理的意志”。

那么两个企业争论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华润方面认为,“资本的意志”=“万科的意志”。而万科管理层方面认为,“管理的意志”=“万科的意志”。而引起这两类公式变动的,恰是地产周期调整下企业投资和经营思路的大变革历程。随着传统地产业务的盈利模式持续变化,从做大企业市值的角度看,管理层和投资方等方面的视野开始变得有差异,相应矛盾也正在不断扩大。

而这两类主体,在诠释“万科的意志”的概念上,正演绎出一个奇葩的现象,即管理层和股东层在公司话语权的跷跷板上,正开始发生倾斜。当然,看似奇葩,其实也是公司治理模式中颇为严肃的话题。


商会活动

地产资讯

策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