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以来,我国部分城市又进入了新一轮房价暴涨期。
这一轮房价上涨,很多分析家把原因指向了“货币超发”,认为是房地产聚集了太多钱导致房价暴涨,而房价暴涨又让经济“脱实入虚”,让实体经济更加失血。
这个论点部分正确,正确的部分是,本轮房地产上涨的确和货币流动性有关。不太恰当的部分是,把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对立起来,认为房地产作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造成了抽血作用。事实上,房地产尽管有金融属性,但其根本仍然是作为居住、商业、娱乐场所的消费品和作为生产、经营场所的生产资料。可以说,没有比这更实体的实体经济了。把房地产和实体经济截然对立起来,并不符合事实。
当然,房地产作为不动产,在特定区域内(例如特大城市的中心地带)供给无法增加,而需求则可以无限增加,因此其价格会随着供求关系变化而上涨。房地产因此就具有了作为资本品的可升值性。而这个可升值性是因为不可移动性而产生的地段价值,但归根结底房地产价值还是由居住、商业、生产、经营需求所决定。决定其价值的,仍然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其“可升值性”。
因此,房地产的投资属性仍然要服从其使用属性。
之所以在过去十几年房价成倍上涨,归根结底仍然是供给和需求作用的结果。需求来自于数亿人从农村涌向城市,从全国各地涌入一二线中心城市,这些庞大的需求造就了我国房地产的持续繁荣。而货币的增发,只不过是顺应了这部分需求增长,我们从按揭贷款占我国银行贷款的比例就可以看出需求的推动对货币增发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当然,不可否认,在一部分时间段,政府出于刺激经济复苏的需要而实行宽松货币政策,而这部分货币绕过管制,进入房地产市场造成房价上涨,例如2008年的“4万亿”就是如此。
然而,更多时候,房价上涨是货币增发和房地产本身真实需求的增长之间形成互动的结果。
如果是需求增长本身导致的房价上涨,用收紧货币政策来“调控”,本身就是有疑问的。因为如果是刚性居住需求,哪怕是一家人有两三套房,可能就是正当的居住需求,对此进行抑制,是不恰当的。更何况,除了房地产,人们没有太多资产保值渠道,剥夺人们的财产安全需求,让大家对未来人心惶惶,并非社会稳定之道。
如果是为了振兴经济而发行货币造成房价上涨,这时候收紧货币政策的结果就会让实体经济境况更加糟糕。
因此,对“货币超发”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听到“货币超发”这个词就本能地反对。“货币超发”本身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工具,具有在经济下行期调节经济、刺激经济复苏的功效,对此我们不能一概否定。我们不能为了调控房价这个单一目标,而让整个经济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在历史上,因为货币政策不当收紧而造成房地产和经济崩盘的例子比比皆是。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因此,中央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货币政策因时因势进行微调,原因就在于我国经济不止是房地产,还有更多产业和方方面面需要考虑。不可能为了降房价而贸然紧缩货币,让经济突然刹车,那样的结果就可能是经济硬着陆,房价可能降了,但代价就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