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河南省房地产业商会! [会员登陆] [在线注册]
新版网站 旧版网站
万亿城市“一季报”出炉:17城增速超全国,“腰部城市”变化大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发布日期:2025/5/28 发布时间:9:17:09 浏览次数:21次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郑信鸿

截至4月30日,全国27座地区生产总值(GDP)超过一万亿的城市均已公布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从增速上看,有17座城市GDP增速跑赢“全国线”(5.4%)。其中,烟台以6.9%的增速(同比,下同)领跑,苏州、成都、南通、合肥、福州、常州6市也在6%及以上。

从经济总量来看,头部城市的排名总体稳定,但“腰部城市”变化较大,长沙、西安、济南3市的排位上升,郑州、南通、佛山3市的排位下降。

17城增速跑赢“全国线”,长三角表现亮眼

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5.4%。

在27座万亿城市中,增速跑赢“全国线”的有17座。其中,烟台(6.9%)、合肥(6.6%)、常州(6.1%)3市的GDP增速都超过6%,远高于“全国线”;福州、南通、苏州和成都的GDP增速均为6%,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烟台以6.9%的增速,在27座万亿城市中位居第一。潮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这一GDP增速,不仅高居山东省首位,也创下近7个季度(2023年三季度至今)以来的最高增速。

工业动能强劲,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是烟台高增速的关键。数据显示,一季度烟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增速居山东省第1位,高于全国、全省4.5、2.8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6%,比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2.6个百分点。

从区域层面看,长三角城市在一季度GDP增速上表现亮眼。潮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在9座长三角万亿城市中,6市GDP增速跑赢“全国线”。其中,合肥以6.6%的增速,居长三角万亿城市GDP增速首位。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合肥的投资、消费、出口均取得快速增长。数据显示,一季度合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9.62亿元,增长5.1%,较去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出口661.2亿元,增长19.2%。这三项增速分别高于全国0.7、0.5、12.3个百分点。

合肥之后,常州的GDP增速在27座万亿城市中位列第三。潮新闻记者发现,汽车、外贸是常州一季度经济增长的两个关键词。一季度,常州新能源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集群完成产值超1100亿元、增长12.4%;新能源整车完成产量15.6万辆、增长30.6%。

与此同时,与去年相比,2025年以来常州外贸复苏势头强劲。一季度,常州外贸进出口836.8亿元,增长12.8%,出口682.1亿元,增长16.7%,两项增速稳居江苏省前三。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陈甬军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长三角整体经济稳中向优,新兴产业增长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这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已有显著效果。

“腰部城市”变化大,4市排位上升

从经济总量上看,一季度27座万亿城市的GDP都超过2000亿元,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居GDP前十强阵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从一季度来看,北京、上海连续多年稳坐前两位。深圳也逐渐拉大了与重庆的差距,坐稳中国经济“第三城”的位置。广州排名第5位,经济总量达到7532.5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重庆与广州之间的四五名之争尤为激烈。2024年,重庆经济总量领先广州约1160亿元。今年一季度,重庆GDP为7574.8亿元,双方差距缩小至42.3亿元。

除了重庆与广州的“位次之争”,武汉与南京的GDP差距亦不大。一季度,武汉与南京之间的GDP差距比去年同期减少131.9亿元,至40.7亿元。从“三驾马车”来看,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7.5%)略高于武汉,而武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0%)、出口增速(23.3%)则大幅领先。

相比头部城市的竞争,“腰部城市”的变动则更加明显。一季度,长沙GDP达到3712.4亿元,增长5.0%,超过郑州的3459.5亿元(经济首位度23.1%),跃升至“万亿俱乐部”榜单第15位。

潮新闻记者梳理,郑州一季度GDP增速(5.6%)虽高于“全国线”,但若以去年一季度初核数据算,其是27座“万亿之城”中今年一季度唯一出现名义负增长的城市。

与长沙类似,受益于名义增长大幅提升的西安实现了对南通位次的反超。一季度,西安与南通之间的GDP差距约106亿元,差额相当于南通一季度GDP的3.4%左右。

南通之后,由于佛山经济连续多季度的失速,济南实现了对其排位的反超,升至“万亿俱乐部”榜单第19位。

26城规上工业正增长,合肥领跑

今年一季度,全国工业经济总体开局良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

分城市来看,在已公布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6座万亿城市中,增速均实现了正增长。共有18座城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国线”,增长最快的为合肥(14.0%),其次是西安(13.3%)、烟台(11.0%)。工业大市苏州、青岛、济南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也超过8.0%。

作为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制造业“黑马”,合肥的制造业正处在高速发展通道。一季度,合肥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7%,占规上工业比重达29.7%。从细分产品看,半导体分立器件、电子计算机整机、集成电路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3.2%、18.2%和9.0%。

尤其是“首位产业”新能源汽车,更是迎来高光时刻。数据显示,一季度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8.79万辆,增长超74%,力压上海,高居全国第二,助力安徽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升至全国第一。

同样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增长的还有西安。一季度,西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比去年全年提高6.8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六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长18.0%。

值得关注的是,“工业第一城”深圳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2%)虽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但一个积极信号是,新动能产业增势迅猛,多个领域高技术产品保持高速增长。

一季度,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机器人产业集群、民用无人机产量、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分别增长38.8%、38.0%、48.2%、22.3%、43.3%。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专家,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前所长杨宜勇告诉潮新闻记者,在外部环境挑战迭起的当下,“万亿之城”规上工业增速全部实现正增长,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稳住增长和产业升级,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首季经济”的向好态势。

商会活动

地产资讯

策政信息